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,廣東省環保廳4日發佈了2013年廣東環境質量狀況,公報顯示全省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,城市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,大氣環境、水環境和聲環境等狀況整體良好。
  其中,珠三角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平均為76.3%,高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15.8個百分點,但與2012年相比,全省乃至珠三角的空氣質量有所波動。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,局部水域水質略有波動,其中8.9%斷面水質為劣Ⅴ類重度污染水質。城市降水中酸雨頻率為35.0%,較上年下降了2.2%,但韶關、佛山、清遠連續多年上榜重酸雨區。
  ●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李佳偉 吳凡
  焦點1
  空氣PM2.5年均值
  按“新標”珠三角無一城達標
  省環保廳科技處處長林文介紹,為倒逼大氣污染治理,去年我省投入1.56億元建設空氣質量監測網絡,2012年6月珠三角實現按“新標準”監測後,2013年底全省21地市均開始按“新標準”監測,比國家要求提前了兩年。因此,2013年全省整體空氣質量仍按“舊標準”評價。
  去年21個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濃度均達到空氣質量舊標準的二級標準。全省城市空氣污染指數API達標率為97.5%,比2012年下降2個百分點。雖然全省大氣質量各項指標總體達到舊標準的二級標準,但和2012年相比仍有所波動。監測顯示,全省城市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較上年分別上升11.8%、11.1%和20.0%。
  而珠三角從去年起按照“新標準”進行評價。與舊標準相比,增加了PM2.5、臭氧、一氧化碳三項指標,按新標準的空氣質量AQI達標率較舊標準的API達標率有所下降。
  公報顯示,珠三角去年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平均為76.3%,高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(平均達標率60.5%)15.8個百分點。珠三角各市AQI達標率介於66.8%—89.0%,首要污染物主要為PM2.5(占首要污染物比例為46%),其次是臭氧(占27%)和二氧化氮(占18%)。
  珠三角各市PM2.5年均值介於38~55微克/立方米,區域平均值為47微克/立方米,全部城市超過二級標準限值(35微克/立方米)。此外,珠三角2013年下半年PM2.5平均濃度比2012年下半年上升19.0%。
  分析:PM2.5占比高
  增加防治難度
  去年珠三角區域PM2.5年均濃度為47微克/立方米,比全國重點城市的平均水平以及長三角、京津冀都低,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會議上,省大氣環境首席專家鐘流舉援引環保部發佈的空氣質量報告稱,“珠三角是PM2.5達標希望最大的地區”,但目前各市達標率與國家標準相比差距仍較大。
  對於去年較2012年有所波動的情況,天氣條件對珠三角空氣質量的不利影響十分顯著,其中以10月到次年的2月空氣質量相對較差。“由於臭氧污染,10月份達標率顯著降低,如江門市只有10%不到,在31天中,空氣質量達標的天數只有3天”。而大氣強氧化性容易導致PM2.5等粒子生成。
  此外,“細微顆粒物占比高,使得PM2.5污染防治增加了難度。”鐘流舉表示,珠三角九市PM2.5占PM10的比例在62%(肇慶)到74%之間(廣州、東莞),“這個比例差不多全國最高”。
  焦點2
  酸雨
  韶關佛山清遠連續數年進重酸雨區
  酸雨情況也是間接反映空氣質量的關註點。林文說,與2012年相比,我省降水質量基本持平,略有好轉。
  據省環保廳通報,2013年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及順德區49個測點降水pH均值為5.20,pH均值範圍在4.70(韶關)~6.75(汕尾)之間;酸雨頻率為35.0%;81.8%的城市(18個)出現酸雨(pH最小值<5.6),54.5%的城市(12個)受酸雨污染(pH均值<5.6)。與上年相比,全省城市降水pH均值上升了0.1個pH單位,酸雨頻率下降了2.2個百分點。
  2013年酸雨區18個城市除汕尾、雲浮和揭陽等3個城市外其它城市均出現過酸雨(pH最小值<5.6),其中韶關、佛山、清遠、深圳、江門、順德、珠海、中山、廣州、東莞和汕頭等11個城市受酸雨污染(pH均值<5.6)。韶關、佛山和清遠市屬於重酸雨區(pH均值<4.5;4.5≤pH均值<5.0,且酸雨頻率>50%)。2013年不在酸雨區域的城市除河源外其他3個城市均出現過酸雨。
  筆者翻查過往資料發現,2013年3個城市屬重酸雨區,比2012年減少了一個,但重酸雨的3市均是老面孔,韶關、佛山連續4年上榜,清遠近3年均有出現。
  分析:酸雨削減
  需堅持轉型升級
  暨南大學大氣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所教授吳兌告訴筆者,廣東等南方地區都有一個先天特點,土壤層偏酸性,風沙、揚塵等大氣氣溶膠緩衝能力較差,導致降水容易出現酸雨。從污染物來看,硫酸鹽和硝酸鹽都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。“九個城市八個酸”,與六七年前人們如此形容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酸雨污染嚴重相比,由於近年堅持節能減排與產業轉型升級,從2010年開始我省酸雨頻率已降至四成左右,去年進一步下降到35%。
  至於韶關、佛山、清遠連續多年上重酸雨榜,吳兌認為,這與這些地方冶煉、水泥、陶瓷、建材等為主的產業結構、以及煤電的排放都有關係。
  焦點3
  水質:
  大江大河水質良好 6個江段重度污染
  飲用水源水質方面,環境質量公報顯示,去年全省78個在用集中式供水飲用水水源水質都100%保持優良水平,優質和良好水源供水量占比分別為60.9%和39.1%。與上年相比,水源水質均穩定達標,優質水源供水量占比與上年基本持平。
  同時,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良好,78.2%的斷面水質優良,均達Ⅰ至Ⅲ類標準,85.5%的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標準。在124個省控斷面中,54%的斷面為Ⅰ~Ⅱ類優質水,24.2%為Ⅲ類良好水質,10.5%為Ⅳ類輕度污染水質,2.4%為Ⅴ類中度污染水質,不容忽視的是,8.9%為劣Ⅴ類重度污染水質。
  據省環保廳介紹,重度污染的6個江段為龍崗河、坪山河、深圳河、練江、小東江湛江段和尋鄔水6個,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、總磷和耗氧有機物,其中尋鄔水較2012年水質明顯下降。
  全省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為82.7%,其中廣州、雲浮、河源、肇慶、江門、中山、珠海、韶關、清遠和梅州10個城市交接斷面水質完全達標,深圳和揭陽2個城市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狀況差,達標率分別為8.3%和0。
  全省19條主要入海河流中,73.7%(14條)的河口水質為Ⅱ~Ⅲ類,水質優良,但深圳河和練江河口水質最差,均劣於Ⅴ類,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、氨氮和總磷。
  分析:重污染河段
  周邊排放巨大處理滯後
  林文分析,目前我省主要大江大河幹流、部分支流以及珠三角河網區幹流水質是總體良好並保持穩定,污染較嚴重的主要是部分流經城市江段和水量較小的支流。
  筆者不久前採訪瞭解到,重度污染的龍崗河、坪山河、深圳河、練江等都屬於廣東“微容量、重負荷”的河段污染典型,河段水量少環境容量少,但周邊重污染產業密集、排放量巨大,雖然已治理多年但由於長年污染積重,生態修複任重道遠。而林文則介紹,這些污染河段還存在“污水管網相對滯後仍有待完善,沿岸污水沒有完全收集起來等問題”。  (原標題:珠三角城市空氣達標率76.3%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57ptpa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